平心而論,在獨生子女中,的確有不少"驕"、"嬌"二氣的"問題孩子"。當父母發(fā)現(xiàn)了這一"問題"并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時,又常常會感到糾正乏力,束手無策。
其實,不必消極,既然孩子還小,既然他們的可塑性很大,就完全可以對癥施教,幫他們改正,促他們提高。
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古代有個公主,極任性。有一次,她又哭又鬧,非要皇上給她買一串露珠做的項鏈。皇上很為難,只好下令天下:"如果工匠們不能把露珠穿成項鏈,就把他們?nèi)繗⒌簟?為了這件事,全國的工匠個個愁眉苦臉。突然有一天清晨,一位老人來到皇宮,說他可以完成這個任務?;噬洗笙?,立刻把公主喊了來。老人家對公主說:"尊貴的公主,這樣吧,你帶我到御花園去,好好挑幾顆漂亮的露珠,然后咱們穿項鏈。"公主挺高興,就與老人一起來到了御花園,并指著一顆最大最亮的露珠說:"來!先要這顆!"老人說:"那好!請公主把它拿給我!"公主聽了,立刻伸手去拿,可是無論她多么努力,也休想把圓滾滾的露珠拿起來,她吃驚了,而老人及時地對她說:"孩子,這回你明白了吧!露珠是拿不起來的!而且無論多么漂亮,太陽一曬,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消失,就算工匠們能把它穿成項鏈,可太陽一出就會不見的,光剩下一根穿珠子用的線繩這不是太丑了嗎?"公主聽了這些話,深深地點了點頭,說:"我再也不要露珠項鏈了!"消息傳開,皇帝大喜,對老人說:"你三言兩語就把一個嬌孩子說服了,您的智慧比露珠還要晶瑩呢!"
"比露珠還晶瑩",這是對"智慧"的評價,這評價不僅貼切,而且十分生動。不是嗎?正因為"晶瑩"可愛,這才使人樂于接受并心領神會,如果再細品這一評價,我們還能發(fā)現(xiàn),巧妙的教育乃是蘊涵豐富智慧的"教育",教育方法中智慧的成分越多,也就越立竿見影、事半功倍。
既然如此,教育"驕"、"嬌"二氣的孩子時,切不可急躁,既不能滿足于簡單的說教,也不能寄希望于訓斥或打罵,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精心選擇最佳的時機,然后耐心細致地教誨,不動聲色地引導,就好像杜甫筆下的"春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