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校園文化極具特色的重點高中,一直以來,學校非常重視校本研究,以“三立工程”——“立德、立志、立法”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成了我校發(fā)展的支柱。德育在我校“三立工程”研究中處于首要位置,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首先看的就是他的品德。青少年的思想素質還未成熟,可索性大,而他們道德意識的提高與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與教師的言行有直接的關系,學生視老師為學習的榜樣,老師一言一行會對他們的成長將產生潛移默化效果。
教師不是圣人,教師的言行有時會表現(xiàn)出不理性,與時代發(fā)展相比,有時存在著滯后錯誤甚至是違背道德的現(xiàn)象。特別是如下的幾種言行值得我們注意。
一、言語育人時,濫用俗語。言語教育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俗語,但俗語不一定都是真理,一定要三思而后用。當然一句入木三分的俗語在教育學生時能起非凡的效果,如“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能啟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丑媳婦早晚要見公婆”告訴學生不要撒謊等,但有些俗語是有問題的。如老師在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時用到“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其實這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明哲保身思想,現(xiàn)在公共場所里小偷猖獗、搶劫犯瘋狂——不能說跟“各掃門前雪”的信奉無關,在“各掃門前雪”的大俗話前,“見義勇為”正在淪落。又如老師常常用自己的經驗來告誡學生“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使學生發(fā)散創(chuàng)新的判斷思維被磨滅掉。又如評價學生時用到“天下烏鴉一般黑”,這是一種“暈輪效應”定式思維,難道東北人都豪爽嗎?日本人都壞嗎?顯然不是。又如學生打架斗毆時,我們常用“一個巴掌拍不響”來批評雙方,其實任何矛盾是有主次之分的,這樣的中庸之道只會讓一些同學心里上產生消極的影響。在我國這樣經不起推敲不宜用來教育學生的俗語很多,如“蒼蠅不叮無縫蛋”,“機會面前人人平等”,“人挪活,樹挪死”,“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等等,老師們一定要謹慎使用。
二、經常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在教學中,我們經常遇這樣的情祝,學生本人很努力,由于基礎太差,天資有限,成績很難迅速提升,當他們問到學習上比較“簡單”的問題時,德性不行的老師會來個冷諷熱嘲,用“你這個木腦殼!”“你這個笨豬”這樣的話語來打擊學生,給學生心里造成了陰影,總是感覺自己太笨,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自信。從而與教師產生對抗情緒,不愿意學習,感覺很自卑,更有甚者,會因此而想到自殺。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少批評多鼓勵,讓每個學生充滿自信,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情緒化處理問題?,F(xiàn)實中有些年輕教師的自身道德修養(yǎng)還有待于提高,他們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一不小心”就激化工作中的矛盾。如某校學生干部因點錯了某班出操人數(shù),該班班主任就惱怒,并將一杯開水潑向該學生干部的臉部,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給學校與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又如某班有一個學生經常遲到,破壞班上紀律,該班班主任不是與他耐心溝通講道理,而是重重地向他臉上甩了一巴掌,導致該生耳朵充血,結果自己也受到了嚴肅處分。
四、不能平等公正地對待學生。教師不應該因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家庭背景的不同或其他利害關系而產生偏愛。“要讓仁愛之心播撒到每個學生身上”讓教室的每個角落感受到陽光的暖暖。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不能因某學生成績好而享受特權;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我們不能因家長的請客送禮而讓貧困的學生永遠坐在角落.更不能因學生的背景好,就讓其為所欲為。當然,作為一名教師也應該有種人道主義精神,對那些真正有困難的同學,要給予更多的幫助,更真摯的關懷。
五、不檢點自己的行為習慣。教師的行為或習慣都可能成為學生模仿或評議的對象,我們平時不允許學生抽煙、喝酒,賭博、上網打游戲、談戀愛,那么首先自己要改掉抽煙、酗酒、賭博等不良習慣。而今,教師中有些行為的確是人們不容忍的,如老師把班上學生的學費拿到賭場上輸?shù)靡桓啥?;每天帶著令人惡心的酒味給學生上課;煙癮發(fā)作時,即使是上課也要停下來抽一支;呆在辦公室打游戲入了迷而忘記自己上課的時間;談戀愛時在學校公共場合卿卿我我等,它們都會破壞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讓學生對道德準則產生誤解。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這樣在學生面前才有說服力,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
總之,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也要注重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使自己具備合格的心理素質,標準的言行舉止,能真正做到言傳身教,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下提高道德水平,朝著人們期望的方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杜時忠主編:《新世紀 新師德》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