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教育從信息技術教育開始
——在2013湖北信息技術教育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大會上的講話
湖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 王強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教育廳基教處對“湖北省信息技術教育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論壇暨2012年度普通高中教師網絡研訓表彰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來自全省各地的老師們表示歡迎,向參加這次活動的專家表示衷心感謝!
這個論壇是在淘師灣及有關單位,包括基教處、教研室和信息化發(fā)展中心的精心籌備和支持下舉行的。這是我省信息技術教育的一次盛會,我想利用這個機會,以“變革教育從信息技術教育開始”為題發(fā)個言。
我們都知道,封建社會的八股文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它是中國在近代史上被列強侵略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因為八股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因循守舊,缺乏引領社會發(fā)展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現在我們也認識到應試教育如果不改革,它也將阻礙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騰飛。因為應試教育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學生的發(fā)展是不全面的,學生的個性是得不到張揚的,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是得不到培養(yǎng)的,這樣的學生難以適應全球化和信息化社會的需要。我想這些道理,婦孺皆知。問題是,大家都認識到的問題,為什么多年來始終都得不到解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家長都被迫地在這架應試教育的戰(zhàn)車上去拼搏?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方說,由于我們的社會分化嚴重,而高考是社會的分層器??既×舜髮W,就可以或有可能成為中產階級;考不取大學,就可能處于社會底層。比方說,高考改革步履維艱,多元化招生難以實施;比方說,我們的高中學校,升學率就是生命力,沒有升學率,社會不歡迎,學校沒有地位,校長、老師抬不起頭,等等原因。這都是應試教育難以改變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們在改變應試教育現狀的時候,還沒有充分地認識到,信息技術它的價值和作用;沒有充分認識到,如果不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支撐,很多工作可能是越做越難,很多問題可能是越解決問題越多。所以我今天要特別針對這個問題發(fā)個言。
事實上,信息技術教育在我們國家已經開展了30多年,從國際上看,信息技術對教育的支撐也是巨大的。我們一直在講:我們要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老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育的管理方式深刻變革,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促進教育跨越式發(fā)展,但始終沒有真正實現。但從現在來看,我們已經處在了推進教育變革的臨界點。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基于以下幾點。
一是國家頒布了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提出了“三通兩平臺”的建設目標,這個目標指向的是對學生發(fā)展的終極關懷,目標如果真正實現,就意味著中國將成為教育強國。當然,我所說的“三通兩平臺”不僅指基礎設施和管理系統(tǒng),更是指資源建設、制度重建和文化重構。
二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足以支持學生體驗式、自主性的學習。在技術上,我們完全可以采取游戲的、虛擬現實的、多媒體的先進技術,為學生提供一個體驗式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愉悅地進行各種學習;在技術上,我們也可以通過模塊化的教學,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進度,讓學習自主地進行學習。
三是可以通過網絡技術,改變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通過虛擬空間,構建一個有專家、有同伴、有資源、有交流的舒適的環(huán)境,把教師,特別是農村地區(qū)、偏遠地區(qū)的教師請出來,共同探討教學問題,采取同步教研的方式,解決教學中的一個一個難題,讓每個教師充滿信心地走進課堂,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虛擬社區(qū),讓教師們共同交流,結成朋友。
四是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一種動態(tài)的、實時的評價模式。把學生做的作業(yè),參加的活動以及測試成績這些數據進行挖掘,為學生提供一個有針對性的專家意見,供老師和家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和輔導。
五是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實現最高層教育管理者對最終執(zhí)行者的直接監(jiān)控,實現學生、老師、家長、社會的有效參與和監(jiān)督,使長期困擾教育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如擇校、減負、亂發(fā)教輔材料、亂收費等問題得到解決。
我想以上5點,可以用現在已經和正在做的工作進行論證。
比方說“翻轉課堂”。這是在全球范圍內都正在引起高度關注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利用網絡,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課堂上主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或做作業(yè)。
比方說,2012年教育部在湖南召開了一個會議,我們參觀了湖南的民政職業(yè)學院,這個學院為每個老師和學生建立了個人空間,學生可以在網上進行學習,老師在網上進行輔導和評價,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已經被打破。
比方說,我們的淘師灣正在開展的高中信息技術作業(yè)。我們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完成20次作業(yè),而且這個作業(yè)不能集中在一周或兩周完成,這樣才能獲得學分。比方說,淘師灣正在組織的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網絡研修,改革了老師的研修模式,老師除了校內的研修活動之外,網上也有研修,老師之間也有研修?;谔詭煘尺@個平臺組織的各種工作室也比較活躍。
比方說,我們這幾年對高中課程開設管理,我們構建了一種動態(tài)的、實時的學生評價體系。我們抓住兩個關鍵出口。一個出口就是畢業(yè),我們規(guī)定學生必須達到三個條件才能畢業(yè):第一個是綜合素質評價;第二個是學分;第三是體質健康素質,系統(tǒng)能夠全程監(jiān)控每個學生的學業(yè)狀態(tài)。第二個出口就是高考,今年對高考的報名條件做了限制。從目前情況來看,有300多個沒有學籍的學生,能否參加高考還要再研究;有1000多個沒有搞綜合素質評價的學生,能否參加高考也是一個問題。
比方說,我們對學校的課程開設評價,引進了學生評價的難度,70多萬學生參與評價,可以精確評價到每一所學校、每一個班級的課程開設情況。在信息技術課方面,我們規(guī)定必須要做網上作業(yè),這一措施客觀上促進了學校必須把課開起來,得到信息技術老師的歡迎,因為只有這個措施落實以后,我們老師才有課時,領導才會重視這門課程。也就有了一種地位、一種成就感,也有了信息技術老師價值的體現。還有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我們規(guī)定:要想獲得學分,研究性學習的專題必須和中國知網大型文獻數據庫進行比對,文獻引用率低于50%才能拿到學分。這一措施,客觀上遏制了學生直接從網上下載然后再傳上來的做法。起碼50%的內容是要自己撰寫的。
這些例子印證了剛才講的幾個基于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的變革。在所有的變革中,我認為信息技術課是最具活力、最能夠凸顯現代教育價值的一門課程。因此,我們也希望變革教育從信息技術開始。
為什么這么說呢?有以下幾點。
首先,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和技術離得最近。本身就是在學信息技術,離不開計算機,離不開網絡。
其次,我們的信息技術老師是信息素養(yǎng)最高的一個群體。你們對信息技術給中國教育變革帶來的影響和作用的認識也是最深刻的。所以變革,也應該是最自覺的。
第三,我們已搭建一個從省到學校的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就是淘師灣。淘師灣是目前來看,最具活力的一個平臺。我這樣說,是基于我們老師在網上的評價。因為在座的老師,有些既負責信息技術課,也負責學校學生的檔案管理。大家都認為,淘師灣的服務是最好的,是能夠及時解決各種問題的。
第四,我們有一幫敢于在信息技術課上面進行改革的老師群體,我們老師經常在網上討論的就是改革教學。
第五,我們有一幫熱心于信息技術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專家團體。
第六,我們具備了推進這門課程改革的外部環(huán)境。外部環(huán)境就是,國家頒布了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各級政府和教育行部門對教育信息化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重視;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加強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高中學校的剛性需要;高中學生的學生認定方式已經為非高中?學科開展自主學習奠定了制度基礎;隨著國家高考改革制度的頒布、高校招生多元化的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進一步完善,這個環(huán)境還會進一步寬松。
我真心地希望,這次論壇能夠就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模式、評價模式、教師成長模式的變革等方面,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比方說,我們現在在信息技術作業(yè)系統(tǒng)的基礎上,能否再往前走一步,探索建立一種體驗式、自主性學習模式?能否考慮打破班級授課制?我們的老師從講臺上走下去,從站在學生前面變成站在學生后面,從老師變成教練,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我們開發(fā)出各種學習模塊,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可以在信息技術課上學習,也可以在課余學習;可以在學校學習,也可以在家里學習;可以白天學習,也可以晚上學習,總之,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隨時隨地開展他所感興趣的信息技術課的學習。只要學生完成了模塊學習任務,包括完成作業(yè)和測試,我們就給學分。
開展這么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能否從今年九月份開始,就搞試點,讓湖北的學生、湖北的教育以一種新的學習體驗、新的教學形態(tài)呈現出來,讓信息技術課引導全省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來促進我們的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真正實現湖北由人力資源大省向人力資源強省的轉變。
我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 上一篇:故地重游,“瘋狂”依舊[ 03-17 ]
- 下一篇:荊楚課改聯盟化學“同課異構”活動方案[ 11-19 ]